> 文章列表 > “外物少能逼”的出处是哪里

“外物少能逼”的出处是哪里

文章开篇引用了一个有趣的成语“外物少能逼”,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伤唐衢二首》。这个成语虽然不常被提及,但它蕴含的深意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一智慧呢?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白居易的原诗,感受一下他笔下的情感和哲理。诗中,白居易表达了对友人唐衢的深切怀念和哀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持自我、不为外物所动的态度。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外物少能逼”的心态呢?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人格。比如,面对职场的压力和诱惑,我们可以选择保持初心,不为高薪或职位所动,坚持自己的职业规划和道德底线。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被琐事和外界的喧嚣所困扰,而是保持内心的宁静,追求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这使他成为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好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更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也应该学习的。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用我们的声音去传递正能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体而言,“外物少能逼”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时,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成为一个真正独立、坚强的人。

“外物少能逼”的出处是哪里

“外物少能逼”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伤唐衢二首》。

“外物少能逼”全诗

《伤唐衢二首》

唐代 白居易

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

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

忽闻唐衢死,不觉动颜色。

悲端从东来,触我心恻恻。

伊昔未相知,偶游滑台侧。

同宿李翱家,一言如旧识。

酒酣出送我,风雪黄河北。

日西并马头,语别至昏黑。

君归向东郑,我来游上国。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怜君儒家子,不得诗书力。

五十著青衫,试官无禄食。

遗文仅千首,六义无差忒。

散在京洛间,何人为收拾。

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

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

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

惟有唐衢见,知我平生志。

一读兴叹嗟,再吟垂涕泗。

因和三十韵,手题远缄寄。

致吾陈杜间,赏爱非常意。

此人无复见,此诗犹可贵。

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

不知何处葬,欲问先歔欷。

终去哭坟前,还君一掬泪。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